目錄

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之光 ——行進中的華裔軍人後代隊伍

每年的4月25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會舉國肅立,紀念在戰爭中英勇犧牲與服役的軍人。這一天,既是ANZAC精神的象徵,也是一部多元族裔共同書寫的國家記憶。如今,越來越多來自華人社區的身影走入公眾視野,肩扛記憶的火炬,用腳步訴說沉默的歷史,用行動傳承無聲的榮耀。

一、悲壯的戰役,鑄就國家精神

加裡波利戰役,是一戰中協約國企圖突破奧斯曼帝國防線的重要戰役,雖以失敗告終,卻在澳大利亞人的國家記憶中,深深地刻下了「ANZAC精神」——勇氣、犧牲、友愛、平等與忠誠。

正是這場戰役,使得澳大利亞首次以獨立姿態走上世界舞台。士兵的鮮血凝結成國家認同的基石,家國情懷與犧牲精神在民族意識中根植發芽,成為澳洲精神的核心部分。

而在那烽火連天的記憶深處,曾有一群面孔與主流不同的戰士——他們是華裔士兵。他們曾與白人戰友並肩作戰,卻在戰後被歷史的塵埃掩埋。

二、沉默的貢獻:那些被忽視的華裔戰士

歷史並未總是公正。一戰期間,澳軍有明文規定,非白人不得參軍。許多心懷忠義的華裔青年,為了獲得從軍資格,不得不更改姓名、隱瞞族裔背景,甚至冒著隨時被除名的風險,只為參戰保國。

其中最傳奇的一位,是母親為中國人、父親為英國人的 William 「Billy」 Sing。這位年輕人曾在加裡波利戰場上創下單人狙殺超過200名敵軍的驚人成績,被譽為「死亡幽靈」,成為協約國中的傳奇狙擊手。

他在戰壕中冷靜如冰,為戰友擋住槍口,卻在和平年代孤獨老去,寂寂而終。他的榮光未被銘記,他的名字一度沉入塵封的卷宗。今天我們再次提起他,並不是為了塑造一個孤膽英雄,而是喚起對所有華裔參戰者的集體記憶。

他們,是被遺忘的脊樑。他們用生命參與了這個國家的誕生,卻在鐫刻國家歷史的碑文中,被隱去姓名。

三、榮耀的延續:華人後代的紀念之行

2025年,是加裡波利戰役110週年,也是二戰勝利80週年。在悉尼ANZAC Day的遊行中,一支特殊的方隊再次步入人們視野——「二戰中國老兵後代」組成的華人紀念隊伍。

這一傳統,始於2015年。由「抗戰後代聯誼會」發起的隊伍,自那年起除疫情期間外年年參與遊行。聯誼會會長孟京生表示:「我們不是來爭取榮耀,而是來守護記憶。我們用腳步走出一段沉默的歷史。」

這支隊伍中,有八路軍和新四軍的後人,也有國民黨抗戰軍人的子孫。他們的父輩曾在中國戰場上浴血奮戰,抵抗日本侵略;而他們,如今在異國他鄉接過傳承的旗幟,用英勇與尊嚴,完成一次跨越國界的精神接力。

今年的遊行中,共有62位華人後代參隊,其中近十人為第三、第四代,最年幼者年僅四歲。多組家庭三代同行,祖孫同列,成為最溫暖而動人的畫面。

四、血脈相傳,和平之種

清晨,華人方隊準時集結。他們身著整潔得體的服裝,手持旗幟標語:「Descendants of Chinese Veterans – WWII」。在軍樂聲中,他們步伐整齊,神情莊重地走過兩三公里的遊行路線。

路邊的民眾頻頻鼓掌致意,高呼:「Thank you!」、「Well done!」;許多退伍軍人向他們敬禮。澳大利亞國家電視台全程直播這支特別方隊。作為少數非英聯邦背景的遊行團體之一,他們被安排在盟國集團中靠前的位置,顯示了澳洲社會對華人貢獻的日益認可。

「紅二代」海倫的父親是一位老革命前輩,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戰功赫赫。她胸佩罌粟花,還特意帶著年僅五歲的外孫女媛媛走完全程。她說:「我想讓她從小就明白,我們的和平,是無數人用鮮血換來的。」許多家長亦表達相同心願:讓孩子在莊嚴儀式中學會尊重歷史,理解擔當,體會民族自豪感。

75歲的Jason,在ANZAC Day的清晨比誰都早抵達。他身穿一套泛舊卻熨得筆直的綠色軍裝,腳踏軍靴,斜挎一隻綠色帆布軍包,神情嚴肅、步伐鏗鏘。站在華裔軍人後代的行進隊伍裡,他格外醒目,也格外動人。

Jason的軍旅生涯開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經過道道關卡從泰山腳下的農田里光著腳板乘悶罐火車來到北京,在警衛部隊服役整整十五年,從一個小通訊員、文書、班長、幹事、股長、營教導員,一步步晉陞為團級軍官,是當時年紀最輕的指揮官之一。他經歷過艱苦的「深挖洞」和華北朱日和演兵場的沙場野戰訓練,也參與過毛主席追悼大會的警衛任務。那段歲月,鍛造了他堅毅的性格與鋼鐵般的意志。

退役後,他投身新聞事業,與總理聊國事,與百姓啦家常,用手中的另一隻槍——筆,為國家建設、人民幸福鼓與呼。後因獨生女遠嫁澳洲,他與老伴選擇舉家遷往悉尼。異國他鄉初來乍到,語言不通、文化隔閡,他曾沉默、曾迷惘。但他說,是軍人的那份韌勁支撐著他一步步走進新的生活,也逐漸理解了「家」的真正含義——不止是血緣連結的住所,更是能與所居之地共情共生的情懷。

Jason夫婦與女兒一家同住,在悉尼南區的一棟獨立屋裡。女兒在新洲特警局工作。有兩個孫輩兒女。一家人相敬如賓,生活清簡而溫暖。他最疼愛9歲的外孫女諾諾和5歲的外孫子瀾瀾,祖孫三人常常一起讀書、看畫展、聽故事,像是融洽的小戰友。

這次參加ANZAC Day遊行,Jason本想帶兩個小寶貝一同前往。他希望他們能親眼見證這段歷史、體會這份榮光。但遺憾的是,姊弟倆前幾日都著了涼,咳嗽未癒。出門前,諾諾還是堅持從屋裡跑出來,將雨傘遞到姥爺手中,小瀾瀾則蹲在地上給姥爺提鞋、繫好鞋帶,一板一眼,像模像樣。「姥爺,走慢點,我們在電視上看你!」他們在門口齊聲說。

Jason眼中一熱。他知道,孩子們的感冒阻止了他們同行,卻阻止不了傳承的心意。他說,孩子們學校裡每年都有ANZAC Day的紀念活動,但她們問的那些問題——「姥爺,為什麼要紀念戰爭?」、「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也要參加澳洲的紀念日?」——讓他思考良久。

這也是他首次參加ANZAC Day遊行。他曾在唐人街拜謁過華裔軍人紀念碑,也曾認真閱讀澳洲空軍中校劉成勳的事跡——那些為澳洲效命的華人軍人,無一不是用血肉之軀書寫忠誠與奉獻。他說:「如果不記得他們,我們也會被歷史忘記。」

當天的遊行,Jason一路走得堅定。他沒有旗幟,也沒有勳章,但他用一身舊軍裝,走出了一條家國之路。他說,能與這麼多華人後代一起同行,是他來澳洲後最激動、也最驕傲的一天。

「我是中國軍人,這是我來澳洲後最有意義的一天。」他語氣堅定,目光灼灼。

一次遊行,不僅是緬懷儀式,更是傳承課堂。

五、我們是不可缺席的參與者

ANZAC Day,不僅僅是澳新兩國的紀念日。對於身處這片土地的華人而言,它也是銘記先輩貢獻、表達忠誠與敬意的重要時刻。

正如孟京生會長所說:「我們雖在海外,但血脈與記憶從未斷裂。我們身上的中國魂、澳洲心,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雙重身份,也是我們要守護的文化根脈。」

在那段歷史中,中國與澳洲曾為盟友,共抗法西斯。今日,兩個國家的人民再度在紀念中並肩,彼此致敬,正是對歷史最深情的回應。

華人社區的參與,不僅是文化認同的體現,也是中華文化溫柔傳播的方式。抗戰老兵的後代,以沉穩的步伐與莊嚴的儀式,將中華民族的堅韌、忠誠、犧牲與信仰,鐫刻在澳洲的紀念之路上。

他們向世界傳遞一個永恆的理念:

記住,才能繼承;銘記,才有未來。

謹以一首《七律·步行紀念日感懷》為念:

遙憶烽煙百載塵,異鄉遺烈有斯人。

曾將熱血灑寰宇,也向寒星寄故親。

裔續丹心行列裡,魂歸青史典章真。

東西兩脈同襟抱,不負先靈不負春。

澳洲軍人代表在紀念儀式上。

黎明前的紀念儀式現場。

長眠吧,為和平捐軀的英雄們。

1915年4月25日清晨4點左右,紐澳軍團在格利波裡的一個小海灣(後被起名叫ANZAC灣)登陸。

前赴後繼,為保衛和平永遠前進。

遊行結束,Jason與澳洲新兵學員合影。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