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臥龍崗大學大氣化學家獲得澳大利亞科學院流動津貼

【本報訊】臥龍崗大學(UOW)大氣化學中心的珍妮-費舍爾(Jenny Fisher)副教授被宣佈為2023年法國和歐洲中青年研究人員流動補助金的獲得者。這筆贈款由貝德-莫里斯紀念基金(Bede Morris Memorial Fund)提供,用於她的研究項目”從南方看世界”(A view from the south): 探索南大洋汞循環及其對聯合國水俁公約的意義”的研究項目。
費舍爾副教授是西悉尼大學地球、大氣和生命科學學院的大氣化學家,研究汞等痕量氣體和其他污染物如何在大氣中遷移和分佈,從而對我們的健康、氣候和環境產生重大影響。她在復雜計算機建模方面的專業知識以及對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大氣化學的深刻理解,使她站在了前沿環境科學的最前沿。
費舍爾副教授的研究主題之一是評估聯合國《汞問題水俁公約》的有效性,該公約於2017年在全球生效,並於2021年在澳大利亞獲得批准。該條約旨在減少汞排放,以保護人類和環境健康,包括海洋區域的健康,因為海洋區域特別容易受到汞污染,是汞污染源與人類接觸之間的主要聯繫。
作為一種對人類和環境健康有嚴重影響的有毒污染物,汞可能來自火山爆發等自然來源。然而,目前排放到大氣中的汞絕大部分是由於人類活動造成的,最大的來源是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的燃燒以及非正規的金礦開采和提取。汞一旦釋放到空氣中,就會在大氣和生態系統之間循環數年甚至數十年,最後進入海洋或陸地,其中一些進入食物鏈,成為我們餐桌上的海鮮。
費舍爾副教授說,今天大氣中的汞含量比人類開始釋放汞之前高出約四倍。這使得海洋表層水域中的汞含量增加了一倍多,而我們的大部分海鮮都來自海洋表層水域。
“即使我們現在停止所有的人類汞排放,到 2100 年,海洋表層的汞也只能減少一半左右”。
珍妮-費舍爾副教授最近的一個項目剛剛獲得了法國和歐洲EMCR流動資助,她將與法國汞科學專家團隊合作,對南大洋地區的汞循環有一個新的認識,該地區對於評估《公約》在減少汞污染方面的有效性至關重要。
費舍爾副教授說,她很榮幸獲得貝德-莫里斯紀念基金的認可,併計劃利用該基金開發大氣-海洋汞循環模型,用於跟踪汞污染是如何對《公約》刺激的排放變化做出反應的–這一目標已成為科學界和政策界的焦點。
“為了獲得最深入的見解,我們將使用一套計算模型和觀測數據來確定南大洋汞循環中的關鍵不確定性。這個區域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南半球唯一有測量記錄的區域,我們可以在這裡檢驗政策變化是否有效。測量結果本身只能告訴我們這麼多–我們需要精確的模型來解釋它們”。
對於費舍爾副教授取得的成就,副校長(研究與可持續未來)戴維-庫羅(David Currow)教授表示了祝賀,並祝愿她繼續取得成功。
“這項資助證明了費舍爾副教授在大氣化學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同時也證明了科學的協作力量,因為它將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匯聚在一起,共同應對超越地域界限的挑戰。庫羅教授說:”我期待著這個項目能為我們提供深入的見解,促進我們對汞循環及其對聯合國《水俁公約》影響的理解。
費舍爾副教授曾領導過利用模型解釋北極大氣汞測量結果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最初發表在2012年的《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上,首次提出了北極河流是北冰洋汞主要來源的假設。最近,她與人合作撰寫了一篇大型綜述,重點是了解南半球的汞,作為五篇系列論文的一部分發表在《Ambio: A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Society》五篇系列論文之一。
西澳大學致力於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該目標為每個人實現更美好、更可持續的未來提供了共同藍圖。本研究涉及可持續發展目標 6(清潔水和衛生設施)、可持續發展目標 13(氣候行動)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14(水下生命)。

分享 / Share :

Breaking News

Related news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